第(2/3)页 李纲想了想,眼下河北帅臣不可轻易变动,他答应黄潜善,这次先压制下来,待金兵退去,再做计较。 随后,李纲又征得了何栗与孙傅的同意,这两封表章暂时留在都堂。如果几位宰执谁也不提,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。但没想到,赵谌在朝堂上提起。 李纲见黄潜善望着自己,便站出来坦然道:“杜充欲掘河而水淹金兵,确有其事,以为右丞张悫所阻。” “张执政为什么要阻拦呢?” “在相州掘河,能淹到多少金兵不好说,黄河两岸的百姓都会流离失所。” “按照李相所说,掘河之策,会损害多少百姓呢?” “大河两岸,百姓尽受其害。” “尽受其害?是多少人?”赵谌认真了。这本是少年天子不熟悉政务,随口一问,却把李纲难住了。 李纲是名臣,但他出名和受人敬仰的原因,却是他的气节和刚正,并非他的政务能力。挖开黄河会导致多少百姓流离失所?这是一个工程学问题,远超宋朝的“庶务”所能达到的水平。 见李纲居然被问住了,赵谌这下来了精神:“若是在相州掘河,能淹死多少金兵?相公没有问过吗?” 黄潜善感觉到是个机会:“臣有谏言。” 赵谌扭过头来:“爱卿请说。” “臣以为,引水攻敌,古已有之。虽然杀敌和百姓受害之数都不清楚,但水淹七军成例在此,当可行。可让杜充速速查明。” “若是掘河,百姓必受其害。”李刚怒道,“黄左丞岂可用这不仁之计。” “李相公,水淹七军者乃关云长,贤者赞曰,关云长有春秋之义,这样大仁大义的人用出来的计策,怎么会不仁呢?” 李纲还在争辩,赵谌道:“李相公,朕以为这是条妙计。”赵谌脸上放着光:“李相公可以让京畿道去访查一番,看有多少百姓受害,然后将他们迁走。” 黄潜善道:“陛下仁德,只是让百姓迁走,会走漏风声。” “那执政以为如何?” “杜充表章中有言,‘要以无数无名的关云长,成就一个有名的关云长’。” “此事不妥。”赵谌喝止住黄潜善。 李纲以为事情有转机,顺手拍了一记马屁:“陛下圣明。” 赵谌道:“关羽毕竟是臣子,岂可沽名?当是‘以无数无名之关云长,成就一个有名的刘玄德’。”说到这里,赵谌站起身来:“当年,汉武帝有马邑之谋,未能成功,若是朕初次点兵,就能水淹七军,那功业就远超汉武帝了。” 李纲发现情况不对,不是说张诚伯与杜充互相弹劾的事情么?怎么成了要施行掘河的计策了?李纲劝道:“掘河此举不仁,一旦施行,将大失民心” 李刚没有注意到近期赵谌的变化,赵谌满脑子都是效仿汉武帝,报九世之仇,至于百姓,“李相公多虑了,汉武帝时家家养马,生子则杀,现如今百姓只记得封狼居胥。只要朕真的消灭了金贼,百姓也只会记得朕水淹金兵的妙策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