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零三章 决决溪泉到处闻-《诡秘武林:侠客挥犀录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 夜里,鎏金梁柱撑着大殿的穹顶,三足鼎式香炉里的烟柱,直挺挺地飘向半空,没被半丝风惊扰到,倒像被钉在了那里。

      袁承志时隔许久终于开口道:“江掌门,可否容在下在武夷派盘桓数日。”

      江闻点了点头:“那是自然了。袁兄先前不是有意辞行吗?”

      袁承志老实地说道:“一开始我不放心广州,现在我反倒不太放心福建了。”

      江闻:“………”

      “江掌门,赵无极此人极为可怕,如今他既然与武夷派为敌,那么必须做好万全准备,否则后果将极为不堪。”

      袁承志似乎是下定了某种决心,用一句话就将心中有了定计、正好准备离开的江闻给拉回了原地。

      江闻凝神望向这位中年男子,

      “袁兄,你果然也和赵无极打过交道。”

      袁承志微微一笑,握着剑鞘的手顿了顿,眉峰逐渐拧起,似乎回忆起了某些很可怕的事情。

      “十四年前,袁某在国难綦深之际,深感彷徨无计,意兴萧索地携亲友故旧、崇字营残余人众,俱往了泥国左近大海中的一座岛屿。”

      “然则我行走江湖这些年,断不可能一次就将亲友都带走,而如沙天广、程青竹、崔秋山,和崇字营中不少人,都是心怀死志,纵然不敌也要与清廷奋抗到底。”

      “除此之外,袁某更心忧恩师穆人清、铁剑门木桑前辈百年之后无人侍奉,故此十余年中,袁某也曾多次重返中原,只不过羞见故人,只能隐姓埋名罢了。”

      江闻暗暗点头,《碧血剑》中的袁承志,在性格上只是个平凡人物,他没有抗拒艰难时世的勇气和大才,奋战一场而受了挫折后逃避海外,像极了那个时代修道逃禅的文人雅士,却实在是不像一个习武之人。

      而如他所说潜回中原这样的行为,才符合一个侠客正常的逻辑——

      假如他真的有心抗清,即便不舍得拼却此身,总不至于连拔剑对抗不平事的勇气都被击碎,那这样的“大侠”,未免也太易碎了吧。

      “第一次重返中原时,袁某走水路回到华山,只见华山派屋舍悉遭焚毁,登峰小径荒草遍布,就连铁剑门叛徒玉真子的坟茔都遭掘隳,便知道家师这位宗师人物应当是舍弃山门,匿踪不出。袁某在华山等候了一月有余,始终未见家师回转,只能放弃。”

      袁承志神色黯然,显然对于师父穆人清躲避不见的理由也心知肚明,始终在心里惭然有愧。

      穆人清是何许人物。

      当初袁承志学成下山之时,就主动要求弟子们联系江湖豪杰襄助闯王,显然并非深居高卧的清士逸民,反而对于民间疾苦有着很深的了解,才会把原本就不富裕的华山家底,全都投入明末这场人间鼎革的滚滚洪炉之中。

      很难想象穆人清这样的古道热肠之人,对于自己悉心培养出的关门弟子,突然前来告别师父说自己要到海外暂居,还拿“待局势有变,再来献身报国”的说辞骗人骗己,心里会有多么的悲伤。

      江闻想了想,这就相当于洪文定在十年之后跟自己说,他觉得世间仇恨源自于冤冤相报,与其执着于仇恨,执着于对抗大清,不如加入大清去改变他,这次道别之后,他就是要去考武状元的……

      江闻不禁想到,十四年前穆人清听到这个消息,会不会看似情绪稳定,实则走了很久?

      “第二次相隔不远,袁某前往巴蜀之地,从崔叔叔口中听闻清廷犯下的诸多惨案,心中也是不胜恼怒,接连打杀了二十余府县的贪官污吏,心感势单力薄,决心上少林、武当两派求高手相助。”

      袁承志说道了这里,表情已经逐渐严肃,似乎全身心地陷入了那趟惊险旅途的回忆当中。

      “袁某先是往去河南少林寺,见少室山上处处闭户、人人自危,少林寺也锁门闭馆,不日果然有险祸来到——那次极为凶险,袁某都差点身销当场,北少林自然也遭遇重创……”

      那年秋天的嵩山落雨连月,袁承志踏着泥泞闯入山门时,最先察觉的是异样的静——

      往日晨钟暮鼓的节奏乱了,千佛殿的香火竟飘着淡淡的腥甜,彼时谁也未曾想,这场沉寂并非战乱带来的疲惫,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已然扼住了禅宗祖庭的呼吸。

      外人只道少林毁于崇祯十三年李际遇的兵火,袁承志却知道其后少林寺还发生了很多怪事。有人在藏经阁翻出一卷北魏帛书,上面的梵文像爬虫的啃咬,展开就有沙沙声;管经卷多年的老僧当夜就疯了,赤着脚跑到雨里喊“莲花座里有东西”“塔林的人俑在跑”。

      随后有人发现华严殿的唐代佛像眼角渗着血水,擦了隔天又有;武僧练棍时梢头像缠满看不见的丝,一使劲就听见小孩笑;井水浮起龙鳞似的绿藻,喝了的僧人头皮上都开始长出怪纹……

      活人、木人,陶人,纸人……
    第(1/3)页